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天津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工作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把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历史机遇,以“一盘棋”思想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天津实施,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主要进展和成效
(一)提高政治站位,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
一是学习宣传与贯彻落实一体谋划、一体推动,凝聚忠诚践行的强大气场和干劲力量。在习近平总书记“2.26”重要讲话发表3周年之际,召开全市“千人大会”;在4周年之际以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各区和市直主要部门动员部署会“三会合一”的形式推动落实。在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视察天津作出重要指示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后,召开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全市领导干部大会、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等一系列会议深入学习,全面部署贯彻落实工作。及时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和市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会议研究有关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问题,全市上下形成高度共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显著增强,深度融入、全面协同的局面进一步形成。《中共天津市委关于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基本实现“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作为天津市“十四五”规划的第一目标,围绕深度融入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优化空间布局和城镇体系,打造“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在落实重大国家战略中展现天津新作为。
二是坚持项目化、清单化落实,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各项工作走深走实。出台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指示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实施意见和任务分工方案,6方面24条133项具体任务得到有效落实。印发进一步加快建设“一基地三区”的4个实施意见,加快构建“一基地三区”项目化清单化支撑体系,压茬推进3批累计200多个重点项目,形成大项目滚动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天津市党政代表团每年赴北京市、河北省学习考察,共商合作发展大计,签署一批省市级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实施一批重点合作项目和事项。
(二)全力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雄安新区建设,协同效应不断显现
一是健全承接机制,落地一批高质量项目。紧紧抓住协同发展的“牛鼻子”,充分调动各方面服务北京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展精准错位承接,部市、院市、校市、企市合作不断深化。2017—2021年,引进北京企业投资项目4149个,投资到位额6056亿元,占全市引进内资的42%。亚投行灾备中心、中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天津基地、中国交建京津冀区域总部、中石化年产120万吨乙烯等一大批项目落地,国家电网、华能集团、中海油、中石化、麒麟软件、奇虎360等一大批央企和高科技民企在津投资布局。
二是优化载体布局,打造一批标志性承接平台。谋划推进 “1+16”承接平台体系建设,通过全面评估动态调整优化。出台“天津市重点承接平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加快构建产业有特色、功能有品质、服务有温度的升级版承接体系。国家会展中心(天津)正式启用,成功举办“中国建筑科学大会暨绿色智慧建筑博览会”等系列品牌展会。与北京市合作共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等载体,截至2021年底,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超3000家,注册资金1400亿元,2021年园区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国家科技中小企业数比上年分别增长188%、281%;京津中关村科技城配套服务设施加快完善,累计注册企业600余家。
三是创新政策措施,不断优化承接环境。对来津的北京牌照小型、微型客车限行实行同城化管理,推出城际高铁公交化、支付优惠同城化等12项京津通勤便利化具体措施。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强化政策统筹,制定出台《天津市重点平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支持重点企业发展保障政策,在职工落户、子女教育、住房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有效解决转移企业及其职工的后顾之忧,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承接环境。
四是主动对接协作,精准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发展。与河北省签署积极推进河北雄安新区建设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支持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津雄城际铁路纳入国家规划,天津一中雄安校区建设顺利推进。建立雄安新区至天津港货运快速通关机制,设立天津港雄安服务中心,打造港口前置服务模式,2021年天津港雄安绿色通道操作量超1.1万标准箱。天津职业大学等一批院校为雄安新区提供技能培训服务,一批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派驻团队开展专业技术帮扶。
(三)加快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枢纽,持续开创天津港蓬勃兴盛新局面
一是打造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实现重要突破。全面落实《关于加快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的意见》,项目化、清单式推进国家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天津港集装箱传统码头无人自动化改造全球领先,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正式投产运营。“公转铁”“散改集”运输有序推进,29个泊位实现岸基供电全覆盖。2021年,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超2000万标准箱,比上年增长10.4%;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由全球第24位上升至第20位。
二是津冀港口群合作持续深化。天津港集团与河北港口集团签署《世界一流津冀港口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快打造以天津港为核心的环渤海支线运输网络,渤海津冀港口公司、津唐国际集装箱码头公司吞吐量实现稳步增长。与环渤海区域港口联合打造环渤海“天天班”服务品牌,2021年集装箱中转吞吐量241万标准箱,同比增长30%。大力推动组建环渤海港口联盟,推进两地港口企业起草完成“1+4”合作协议(天津港集团+河北港口集团、唐山港口实业集团、曹妃甸港集团、沧州港务集团)。
三是口岸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深入推进天津港口降费提效优化环境专项行动,实施“一站式阳光价格” “一次缴费、全港通行”等一系列举措,港口综合成本进一步降低,2021年天津口岸进、出整体通关时间降至36.63小时、0.47小时。在全国率先推出“船边直抵”和“抵港直装”改革,与北京市联动实施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举措。制定出台《天津市推进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条例》,充分发挥地方法规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四)重点领域协同实现新突破,改革创新迈出新步伐
一是交通互联互通加快推进。持续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京滨、京唐、津兴铁路加快建设,4条高铁联通京津双城的交通格局正在形成。津静线市域(郊)铁路首开段开工建设。津石高速公路天津西段与河北省段同步建成通车,互联互通公路网络更加完善。
二是生态环保联防联治不断强化。突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协作,2020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为39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20.4%。深入实施第二期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引滦入津水质明显改善。有序推进736平方千米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与京冀生态工程相衔接,构筑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目前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约1.24万公顷,林木绿化覆盖率接近25%,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3.9%,初步建成林水相依、可亲近体验的生态场景。升级保护修复875平方千米湿地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湿、土地流转、河湖水系连通等进展顺利。加快实施153千米渤海海岸线综合治理,12条入海河流全面消除劣Ⅴ类水质,2021年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为70.4%。
三是产业升级转移持续加强。滨海新区与河北省唐山市、沧州市共建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园,推动30多个高质量制造项目落户园区。北京市金隅集团、河北省德龙集团等市场主体参与天津国企项目混改,有力推动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开展面向“十四五”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布局研究,联手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围绕打造京津冀绿色、精品、高档“菜篮子”供给区,建成首批“津菜进京”基地20家。
四是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出台《天津市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改革任务工作方案》,4方面16项改革举措加快落地。一次性向滨海新区下放622项市级权力事项,滨海新区各功能区全面实施法定机构改革。联合推出58项高频事项京津冀“域内通办”。在通州、武清、廊坊(“通武廊”)开展“小京津冀”改革试验,三区(市)累计实施对口合作协议90项。支持天津市宝坻区与北京市通州区、河北省唐山市共建“京东黄金走廊”。
五是加快建设协同创新共同体。围绕打造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与京冀联合开展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成立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联盟,设立京津冀(天津)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基金有限公司,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天津市东丽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京津冀科技创新券合作机制,推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及平台开放共享,平台资源单位达到99家、共享大型仪器达到1299台套、年服务京冀企业1500余家。
(五)全面落实功能定位,“一基地三区”建设高水平推进
一是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坚持制造业立市,制定实施“天津市制造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天津市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着力壮大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提升装备制造、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加快构建“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签约项目215个,总投资约1057亿元。
二是加快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海铁联运加快发展,2020年完成海铁联运超100万标准箱,比上年增长24.3%。出台《加快推动中国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天津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进展顺利,区域枢纽机场和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建设加速推进。航空物流园区大通关基地一期竣工验收,天津国际邮件互换局完成进驻。
三是加快建设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融资租赁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飞机、国际航运船舶、海工平台的租赁和处置业务规模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成为全球第二大飞机租赁聚集区。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进入投资运行阶段。农业银行全球反洗钱中心(天津)、深圳交易所天津基地等项目落地运营。
四是加快建设改革开放先行区。全面落实国家支持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激发。实施 “一制三化”审批制度改革,出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的若干措施等举措,营商环境综合排名居全国前10位。天津自贸试验区37项创新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获批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区域商贸中心城市加快建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方案获国务院批复同意。天津意大利中小企业产业园、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
(六)深化社会事业协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一是教育医疗合作深入开展。天津10所职业院校与河北省19所职业院校进行“结对子”合作。京津冀医学临床检验结果互认项目增至43项,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共享达20项。开通京津冀异地就医门诊联网直接结算,已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医院1073家。
二是人才社保服务机制不断完善。在京津冀地区推出整建制引进企业职工异地社保“同城化”认定机制。推动三地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资格、外籍人才流动资质等互认,共同制定发布全国首个人力资源服务区域协同的地方标准。
三是文化旅游共建协同推进。成立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等多个联盟,举办京津冀全域旅游推介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等活动。印发《天津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围绕重要文物和遗址遗迹保护修缮等领域,精心谋划一批重点建设项目。
四是高质量完成对口帮扶承德市工作。2016年以来,围绕增强“造血”功能,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6.5亿元,在产业、生态、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领域实施帮扶项目414个,援建的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项目顺利完成并投入使用。与河北省签署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协议》各项任务全部超额完成。
(七)加强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坚决筑牢首都“护城河”
一是建立京津冀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联动机制。制定联防联控联动工作机制方案和10项制度措施,协同部署推进疫情联防联控联动工作。构建三地协同办协调服务、专业部门对口衔接的工作体系,认真做好人员流动引导、交通通道防疫等工作,全面加强信息互通共享。
二是全力支持京冀疫情防控工作。调剂医用口罩、熔喷布、额温仪、消毒液等医用物资支援北京市、雄安新区及国家有关单位。2020年,组织梳理三地相互支持的事项清单38项,涉及天津的31项全部完成;2021年,三地互相支持的18个事项全面落实。抓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常态化疫情防控,严格入境人员无缝管道式管控,全力保障第一入境点承接首都航班分流任务。
三是有序推动区域产业链配套企业复工复产。推动建立三地“健康码”信息互认机制,促进京津冀人员有序流动。协调北京奔驰、京东方、小米等北京企业在天津的188家重点配套企业全部复工。总结疫情联防联控联动的经验做法,三地协同办印发《完善京津冀协同发展基础性长效机制方案》。
二、下一步工作考虑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用好朝内服务辐射“三北”地区,朝外直面东北亚、面向太平洋的“两个扇面”独特条件和禀赋优势,唱响京津“双城记”,做强海港空港“双枢纽”、建设消费商贸“双中心”城市,构建“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双达标”,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基本建成“一基地三区”,服务全国大局。
一是在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雄安新区建设上展现新作为。强化承接的能动工作机制,健全承接布局动态调整机制,优化服务环境,打造一批承接标杆。依托先进制造、航运物流、职业教育等优质资源服务雄安新区建设。
二是在完善城市群结构上展现新作为。落实“津城”“滨城”发展格局,推动滨海新区向海滨城市提升转型,建设创新宜居的“滨城”。支持武清、宝坻、蓟州等与北京毗连区域融入新版北京城市规划。
三是在高质量建设“一基地三区”上展现新作为。坚持制造业立市,培育“中国信创谷”等一批创新标志区。围绕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枢纽,推动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建设实现新突破,加快组建环渤海港口联盟,高标准建设国际航空物流中心。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和深化金融改革的能力,建设东疆世界级融资租赁聚集区。持续优化产业环境和提升城市活力,开展更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改革,深化自贸试验区“首创性”制度创新。
四是在推进重点领域深度协同上展现新作为。持续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推进津潍铁路等项目建设。强化大气、水、土壤污染协同治理,深入推进“871”重大生态工程。深化部市、院市、校市合作,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协同打造我国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深化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健全公共卫生应急联动长效机制,提升教育、社保、养老等协同协作水平,加快构建京津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