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公司要闻
             国资信息
             集团要闻
             控股公司动态
             京津冀协同发展
             行业聚焦
             企业党建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京津冀协同发展   

聚焦京津冀产业链粗放的“两链”融合状态怎么改变?
发布时间:2021-07-26 14:22:28   来源:

产业链的实质是“知识链”“能力链”,其延伸转化与升级,离不开人才链的配套支撑与协同。近年来,各地一轮轮引才政策频出,展开“人才大战”的背后,实际是政府强调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认识逻辑。京津冀是我国人才高地,把人才留住、引来、用好,产业链就会有新的提升和完善,协同发展也会步入高质量轨道。

京津冀地区人口总数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各类人才总数占比均大于8%。特别是在高层次人才中,研究生人口占全国25.4%,院士占比高达58.7%,北京的高层次人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处于全国人才链的顶端。京津冀地区后备人才资源同样充足,本科生培养占到全国的10%左右。

丰富的各类人才资源,为京津冀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构建奠定基础。2016年6月,工信部会同京津冀三地共同出台《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提出要利用京津冀已有产业基础与优势,引导汽车、新能源装备、智能终端、大数据和现代农业五大产业链合理布局、协同发展。2017年三地联合发布《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年)》,提出2030年基本建成“世界高端人才聚集区”的发展目标,这是我国首个跨区域的人才规划,也是首个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人才规划。今年2月,北京市提出加快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三链”联动、产才融合发展。三地还实现职称评审结果互认,促进人才跨地区自由流动。

恒大研究院2020年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报告》显示,在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中,北京排名第3,人才吸引力指数78.7;天津排名第10,人才吸引力指数35.9;河北10个城市上榜,其中石家庄排名第23,人才吸引力指数18.9。

然而,长期以来,京津冀人才链与产业链总体上是各自发展,欠缺政府部门有力的统一协调,更多是市场自发的简单融合。目前,京津冀区域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仍处于比较粗放状态。表现在:

——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京津冀三地的院士人才比例为88.5∶7.6∶3.9,R&D人员北京占比为58.7%,研究生人口北京占比为80.7%,北京与津冀两地高层次人才呈现断崖式落差。2020年,京津冀三地人均GDP分别为167638元、90175元和47419元,在全国排在第1、第7和第26位,河北人均GDP仅为北京的28.3%和天津的52.6%,造成河北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合作共享能力不足,引才难、留才难问题始终存在。

——产业梯度差异明显。2019年,北京三次产业结构为0.3∶16.2∶83.5,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现代服务经济和知识经济已成主导力量。天津三次产业结构为1.3∶35.2∶63.5,基本实现技术集约化和产业高端化。河北三次产业结构为10.0∶38.7∶51.3,高端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占比均不高,六大高耗能行业占比长期居高不下,仍处于工业化爬坡中期阶段。总体来看,河北的制造业与服务业与京津的差距较大,造成上下游关联程度不高,产业对接困难。

——协同发展存在制度障碍。京津冀在资本自由组合、人才流动、技术和科研成果自由转移转化方面,由于市场的割裂,没有形成区域大流通市场新优势,在市场准入、行业监管、资质认定、信用评价、税费减免、财政补贴、社会保障等问题上,三地制定的规则和实施的标准互不相同,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资源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可能受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和严控人口的政策影响,北京人才净流入占比已多年成负值,而且在扩大,津冀人才流动也从2016年、2017年的流入状态转变为2018年、2019年的流出状态。

——产业转移吸引能力较弱。津冀正处于新旧动能衔接交替的时期,传统产业加快调整,新动能培育还需时日,在承接北京产业转移方面存在不会接、接不住、留不下的问题。同时,津冀上下游配套能力、产业技术工程化开发能力及创新成果转化服务能力不强,与北京产业链、人才链的融合度不高,造成承接北京产业转移水平不高,引进企业层次和水平不高,大多处于产品链的中低端,高层次、引领性产业转移明显滞缓,产业转移中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也不尽合理,北京企业“蛙跳现象”凸显,北京人才“东南飞”。

——协同创新合力尚未形成。2020年,北京市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84451项,成交额6316.2亿元,其中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为347亿元,仅占5.5%。近年来,中关村科技成果除北京本地转化外,50%以上落地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仅有不足一成落地津冀地区。这也说明津冀创新体系发展较弱,承载力不足,无法实现与北京的有效对接。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张贵认为,京津冀要突出“人才链+产业链”顶层设计。编制完成的《京津冀产业协同规划》要尽快出台,要研究梳理京津冀主要产业链条,找准融合互补的契合点,推动京津冀产业按照链式发展进行产业对接和发展衔接,并围绕产业链部署人才链。他建议配套制定《京津冀产业人才协同规划》,梳理重点产业上下游链条及关键环节,绘制人才图谱,提高“两链”融合发展的前瞻性。同时,要创新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三地人才办要定期发布京津冀产业人才协同发展倡议书,重点构建以产业链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京津冀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要完善京津冀人才共享机制,继续扩大人才互认范围,实施资格互认、政策互通,统一规范京津冀人才资源市场,建立京津冀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评估机制。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姜兴说,京津冀要发挥“链式发展+人才开发”企业主体作用。津冀两地要提高非首都功能承载能力,对标对表北京的重点和优势产业,深入开展“建链、补链、强链、延链”招商,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效益好的优质企业,做好津冀产业发展和承接转移的衔接、政策协调、信息共享和协同监管等,构建京津冀上中下游协同配套、集群发展的产业链生态圈。要做大做强本地企业,引导企业重视技术创新,帮助企业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消除各种阻碍产业链创新、多链融合的政策壁垒。要增强企业人才开发主体意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开发投入体系,拓宽实用型、管理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发展道路,特别是以多种方式引进培养原创型和创新型人才,使企业成为人才链建设的活跃主体。

近年来,北京全国科创中心建设跑出“加速度”,向建设国际技术创新中心迈进,但津冀受益未达到预期。张贵对此建议,建设“北京辐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一方面,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体系,有效增强北京对津冀的科技辐射带动力。另一方面,用“顶尖”人才联合培养“顶尖”人才,实施产学研联合培养。

上一篇: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下一篇:京津冀建立药品监管领域首个统一区域性检查标准
 
首页 公司概况 新闻动态 业务领域 企业党建 信息公开

CopyRight 2007---2021 www.zcxtjt.com Inc All UV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中创信投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搜扑互联  备案号:京ICP备15066334号-1